解开咒语之迷
解开密宗咒语之迷
真言,梵语为曼多罗,又译为咒,神咒,密语,明咒,咒陀罗尼等。密宗认为真言(咒语)为佛。菩萨,金刚等在定中所说的密语。由真如心中流出,真实不虚,因此有无可估量的力量。它能以简短的文字,总摄咒,菩萨等的功能。誓愿及佛法的深义,因此又叫“总持”。梵语叫“陀罗尼”尼。
真言就是言真,指语言指代对象的全貌,相当于到家的“名,可名,非常名”。包括两层意思,止和观。“止”是通过咒语的总持进入气功功能态。“观”,是恢复语言本应就具有的表征功能——事物的本来面貌。这个表征功能是通过观想,形象思维锻炼来的。这里不难看出真言便是气功。
任何咒语都包括入静和观想,不论一字咒,三字咒、长咒、短咒、种子咒。在《中阿含经》中有“或有沙门梵志 ,或持一句咒,二句,三句,四句,多句,百千句咒,令脱我苦;是求乐,习苦,趣苦;苦尽者,终无是处。"
早期的密咒是用作治病为主,以后才出现了降伏诸天,策使鬼神的密咒.密咒在大乘密教的中期,被赋予了高深的哲学观。在《大日经疏》中说:“真言之相,声字皆常,常常故,不流,无变易,法尔如是,非造作所成。”说明真言之相是毕竟寂灭之相。所以密宗以真言的观诵为主要的修持法门。
密宗的持咒很有要求:“若但口诵真言而不思唯其义,虽世间义利不可成,岂得成就金刚体性”(《大日经疏》卷七)。因此尽管咒语是达到总持(全息)的一种方便,如果不配合以观想这修持法门,也是不能成就金刚体悟的。
据《大日经》、《金刚顶经》、《密宗道次第论》等经典记述,密宗送咒的方法主要有:
一、
计数念诵,诵一遍记一次数,从一数到十或百、千、万。主要是抑制心不散,或每日规定诵满的遍数,掐念珠计算。计数念诵对于初学修炼的人最为有利,能帮助杂念的排除,意念的集中,尽快的进行完全虚静的气功态。
二、
莲花念诵。出声念诵,两耳专注地倾听自己的声音。声音的大小仅能自闻为宜。诵时需不急不缓,《妙臂菩萨所问经》说:“念诵不应太急缓,声非太大及太小。非共人语非散乱,非缺伊乌暗阿等。”此中念诵是通过自己专心听念诵生,排除杂念,集中意念,属强制性入静。
三、
唇吻念诵。二唇微动,半出声,这已是入静的状态。
四、
金刚念诵。诵时唇齿合而不动,唯舌尖动,不出声。
五、
光明念诵,口诵咒时,观想从口中放出光明。或观想吐出的一个个字音如同莲花。或观想这些字音是红、黄、黑、白、绿等色的金刚。
六、
随息念诵,诵咒时,注意呼吸的人,住入出,并与之和谐。
七、
有声念诵。于自心间观想有月轮,月轮中有一莲花,莲花上有一白海螺,白海螺发出的咒声,有如摇铃。并在观想中辅以两耳专注倾听其声。
八、
心意念诵。默诵,不出声。此种念诵如果不是定力十分强的人,不容易把握住,容易引起昏沉。
九、
真实念诵。诵咒时,心中思惟咒的含义,令自心与“真实”相应。一行的《大日经疏》卷七说:“若但口诵真言,而不思唯其义,只可成就世间义利,岂可成就金刚体性呼?”大意是谁如果口诵真言,而不思唯其义,只可能各人有所受益,但不能有上乘的成就。强调了诵咒时必须思维真言的意思,有了理解,才会有功能的大长。
十、
三摩地念诵。先观想从自己的心间有一月轮,月轮上排列着本尊咒语和种字,这被称为“咒轮”。观想咒字,同时在心中默诵。事部瑜伽先观本尊的对面,本尊的心中有月轮,月轮上有咒字,观想其咒轮而诵咒。无上瑜伽观自身为本尊,在自己的脉轮上观想咒轮而诵咒。
此文:宋易轩整理奉上广大有缘的兄弟姐妹